食盐,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重要的一味调料,它能够赋予食物更加丰富的味道,也与我们的健康有着密切联系。而更重要的是,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,食盐的价格并不昂贵,一般一袋食用盐(-克包装)的价格仅仅只需要3元左右。不过这也只是正常情况下,事实上,在物流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包装的影响下,最近,一系列的天价食盐开始在市面上出现,不断的刷新着消费者的价值观。
近日,网购平台开始出现一系列的进口盐,例如喜马拉雅粉盐、波斯蓝盐、美国夏威夷火山红盐、法国灰岩等等。这些盐颜色各式各样,但包装都普遍非常精美,一时间就在消费群体中走红,尽管它们的价格普遍非常高昂,却意外的收获了不少人的青睐,也吸引了这群人花费普通食盐数十倍的价格去买,令人匪夷所思。 而这些五彩斑斓的彩色食盐在销售过程中也被卖家包装成了“高级商品”。一方面,许多卖家在彩色食盐的标题中标注了“装饰盐”的标签,强调色彩瑰丽的盐撒到食物上能令人赏心悦目;另一方面通过渲染营养价值来强调这类产品的“物超所值”,例如宣称红盐中混合有红色的火山泥,含有丰富的矿物质,亦或是黑火山盐内含有活性炭物质,含水量低盐度高,还带着焦糖的回味,甚至还会刻意强调这类食盐产品的稀有度,例如波斯蓝盐仅产自中东伊朗、巴基斯坦等古老盐矿。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消费者觉得,这些盐卖高价是物超所值。 那么真相真的如此吗?如果我们平时留心盐的“营养成分表”便会发现,食盐一般只会标注钠、碘、钾三种元素的含量,简单的说就是市面上常见的无碘盐、碘盐、高钾低钠盐这三类食盐。这是因为,除了钠、碘、钾外,其他物质对于盐的影响微乎其微,而像是钙、铁等矿物质想要通过吃盐来摄入本身就不符合营养学的逻辑。 此外,不同颜色的食盐,它们的差异其实主要是来自产盐工艺以及盐的出处,营养成分和价值之间的差异其实微乎其微。一般来说,盐的主要出处又分为三类:海盐、湖盐、矿盐。至于具体用哪种盐,其实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定的,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——便宜。因为盐家家户户都需要,所以确保盐的产量与价格就成为了一个民生话题,为此选择产量稳定价格稳定的方式来产盐,便成为了这个产业的一个基本背景。换言之,天价购买“彩盐”其实撇开噱头已经本末倒置。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正确地选择食盐呢?前文中提到的钠、碘、钾便是关键。首先,我们要明白,碘盐的诞生是因为早年碘缺乏病背景,而事实上,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,不少人已经不在存在碘缺乏的情况,尤其是临海城市,碘的摄入量已经足够,使用加碘盐反而会导致碘摄入过量,因此近几年其实不少地区已经开始鼓励消费者酌情选购无碘盐。而高钾低钠盐(低钠盐)则是特定人群使用的盐,主要受众是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,并且这类盐因为会增加肾脏功能负担,因此对于肾功能不正常的人群,应该避免食用。 此外,在年原卫生部修订《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》后,食盐就不再允许添加除碘以外的营养强化剂。换言之,普通消费者买盐,不但不应该追求“五彩斑斓”,甚至可能是越简单越好。而“彩盐”市场反应的,恰恰是互联网营销下,逐渐被扭曲的消费者价值观。